網路寫作的「缺點」

上週六參加flickr Taiwan group聚會的時候,某電腦雜誌的編輯問了一個問題:最近引起許多媒體注意的網路日誌(blog),除了種種優點之外,還有什麼缺點。

Fred Jame
石墨工房8.0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pr 8, 2005

--

我知道這位編輯的意思,不過覺得這個問題問得不太精確:第一,這個問題其實不只適用於blog,也適用於任何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像是新聞、論述等等。

第二,雖說事物總有一體兩面,有優點就多半有缺點,但網路寫作就像紙和筆一樣,只是一種發表工具,重點在於內容,而非工具本身,很難說有什麼缺點。

所以依我看來,在網路寫作的門檻被大幅降低之後,出現了一個比較明顯的影響:由於寫作工具的便利、以及對於速度的要求,網路上出現了許多原文轉貼、評論或註釋較少的討論和回覆、甚至言論上的纏鬥,都稀釋了網路上的有效資訊。

以往要在網路上發表,多少必須具備基本的技術程度,換言之,對於技術上的限制、將資訊轉換成網路適用的技巧、或是網路發言的禮儀,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所以問題比較少(雖然這個階段的作者們,寫作水準不一定高過不懂技術的人)。

但現在隨著寫作人口的增加、以及寫作習慣的改變,除了讓網路作品暴增之外,也讓大家把網路當作研究工具時,產生了一些麻煩。

舉例來說,最近的MSN Messanger 7上市,引發了許多寫作者和網路傳媒的報導,但我花了點時間把看到的文章都讀了一次,發現相關的文章很多遵循著這樣的路徑:新聞或某些blog翻譯外電→其他blog轉貼翻譯內容→反應慢了點的作者再轉貼→出現一些使用心得報告→再被轉貼……。

真正原創的報導、或是深入的實測,究竟還是少數。

當然,沒有人能規定或要求寫作者一定得寫「原創」或「深入」的東西,究竟寫作內容是每個人的自由、一窩蜂轉貼之中也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精彩結果(例如集體意見影響下個版本的軟體功能)。

而且所謂「有效資訊」的定義,必然因人、時、地而有所不同,很難界定誰寫的是有效資訊、誰寫的就不是。

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個明顯的現象:比起幾年前,同一個關鍵字能搜尋到的網頁可能多了好幾倍,但一針見血的解答卻可能沒有增加、而且還埋藏在這好幾倍的搜尋結果之中,讓有心搜尋資訊的人得花更多時間,才能找到想要的東西。

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發表的自由也不可能去限制或改變。我們只能期望「有效資訊」能隨著市場機制的作用,在汰弱留強之後能與資料量等比增加;再加上持續改進的搜尋引擎演算法,能讓接近搜尋答案核心的網頁排在比較前面的地方。

甚至Google最近還推出了稱為Google Q&A(2017年註:已經關閉)的服務,讓使用者能盡快直搗答案核心,不必(希望啦)在找到的幾百個網頁裡繞圈子。例如在搜尋關鍵字欄位中輸入「who is [名字]」來找關於某人的資料、或是輸入「sony psp release date」找確切上市日期等等。

其實,這種訣竅並不新鮮,Google只是把資料搜尋高手常用的方式傳授給其他人,讓大家可以在演算法還沒有改進之前,能用技巧來縮小搜尋結果範圍而已。

有時候只要把一個關鍵字變成兩個、或是混合使用不同語言的關鍵字(中日、或是中英等等),就可以過濾掉大多數不必要的東西,讓原本找到幾百頁的問題只剩下幾頁。

這樣似乎扯得有點遠了。不過網路作品除了我之前提過「質」的問題之外,「量」的增加也已經造成一些影響。

從某些角度來看,大眾的參與可以讓流量增加、閱讀角度變廣,進而產生一些新的商機;但長遠來看,無論是言論市場、或是資料處理技術,也都必須跟著改變。

至於blog或網路寫作大量增加算不算缺點,我想還是讓市場機制去決定。即使「無效資訊」真的變得太過氾濫,去解決這個問題又何嘗不是個商機?

--

--

Thinker, writer, scuba diver, motorcyclist, cigar aficionado. Was Chief Editor of Macworld Chinese. http://fred.mba, reach me at fred@tuna.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