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潛艦政策

從目前台灣已知的國防產業和研發能量來看,開出「明年開始研發、十年內量產並成軍」是一張風險很大的支票。

Fred Jame
石墨工房8.0

--

如果能將國防視為一個策略產業,認真發展,那它真的可以為台灣,帶來正向的經濟效益。

它不只可以帶來產業發展的機會,也可以為研發和技術人才,提供新的就業機會,讓年輕人有更多的工作選擇,有更好的薪水。我們預計,國防產業可以為產業周邊和中下游的供應鏈,創造至少八千個以上的工作機會,而且都是高品質的工作機會。

來源: 蔡英文:明年啟動潛艦研發 10年內成軍量產 — 2016 總統大選 — 自由電子報

前一次我們觀察了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亞洲矽谷」政策,認為其中有些尚待補足的地方;而今天蔡又提出了新的國防研發政策,其中提到「明年(按:2016年),我們將會啟動新構型 1500噸級潛艦的原型艦研發,計畫在十年內下水成軍,並進入量產」。

雖然這次發表的「振興國防產業政策」中還(非常浮面)的提到了航空、造船、資安等部門,不過由於這幾項到目前為止都或多或少有過一些成果,所以我想針對目前還沒有看到績效的潛艦部分做點討論。

從目前台灣已知的國防產業和研發能量來看,開出「明年開始研發、十年內量產並成軍」是一張風險很大的支票。除了美、俄兩個大國之外,全世界能做出好潛艇的國家沒有幾個,甚至遠少於能夠製造飛機的國家;也就是說,由於需要的基本技術和條件有很大不同,能造飛機的國家並不一定能造潛艦。

要做出能作戰的潛艦(至少必須堪用;先不考慮用於發射彈道飛彈、或是核能動力的高難度型式),並不只是要能「沉得下去、浮得起來、大致不會漏水」而已,大致上至少要有這些條件:

  1. 適用的金屬材料與精密焊接技術;
  2. 高效率的柴油引擎、電動馬達、電池組、發電機,最好還有可以長期不必浮上水面換氣的絕氣推進系統(AIP);
  3. 戰鬥偵測系統如水下聲納、水面雷達、長短波無線通訊、衛星連線、定位、戰管等裝置;
  4. 攻擊用的潛射魚雷和反艦飛彈、以及這些武器的導引系統;
  5. 最好還要有靜音航行功能、水面雷達匿蹤功能、具備低空蝕效應的可變螺距推進器之類,能增加額外優勢的配備。

這些都是優良現代柴油電力潛艇具備的條件,所以都是有可能做到的事情;然而對於沒有現代潛艇設計經驗的台灣而言,其中一兩樣或許可以在商業市場買到(例如柴油引擎)、經由第三者獲得(例如過去透過印尼購得的德國SUT魚雷)、或者可能可以自製(例如馬達和電池組),但要把材料準備齊全、並且加以完全整合,卻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自行研發?

在十年內要完全自行研發並製作出來,我認為是有疑慮的。

而且,對於非軍事內行的讀者(或政治人物)而言,或許「研發完成」、「成軍」、「量產」就是理所當然一件接一件完成的事情,但其實並非如此。

從艦體(包含艦身和動力系統,但不包含武器和戰鬥系統)初步研發完成、建造原型、測試、修改、再測試,即使非常順利也可能需要兩三年時間;之後再加上武器和戰鬥系統的整合、測試、修改一再循環,可能又要用掉至少一兩年。

在全艦測試完成之後,又分成兩條發展路線:一條是將原型艦定型、擬定量產計畫(要在幾年之中建造幾艘、需要編列多少費用、要採購多少材料)、建立生產能量(廠房、機具、人員);另一條則是由部隊進行海上航行、耐壓、戰備、戰鬥、演習等測試,並且訓練出足額的潛艇官兵,最後編入戰隊佈署。

這兩個程序都要分別完成,才能算是真正成軍,而這些動作就算再快也得一兩年。

也就是說,即使一切順利,從初步研發完成到潛艦具備實戰能力,最快也得花上四五年時間。如果這一切要在十年內完成,代表研發、整合、打造原型的工作只有五六年時間可以運用。如果沒有先期進行中的腹案(我相信是還沒有),即使蔡英文明年選上,就算是沒有外界阻撓、採購管道也都暢通,等國會通過預算開始執行計畫也是後年的事情。

所以,實際用在研發上的時間恐怕只有三四年。套句科技業工程師常說的話,「很挑戰」。

外購?授權生產?

從比較實際的角度來看,我寧可相信「十年內研發成軍」只是一種障眼法;如果要在十年內有成熟、可靠、而且具備相當戰力的潛艦,說實在話,只有外購一途。

過去美國基於「海峽兩岸武力均勢」的原則,一直阻撓台灣向國外購買潛艦;唯一成功的一次是向荷蘭購買的兩艘劍龍級(荷蘭以美國Barbel級為基礎開發的Zwaardvis級) ,但也已經是1980年代的案子了。在劍龍級之前,台灣的兩艘鯉魚級(Tench級,經常因為升級代號而被誤為「Guppy/茄比」級)潛艇基本上是完全沒有戰力可言的。

但中國的水下戰力在1970年代之後持續發展,不僅自己仿製或研發出「明」、「宋」、「元」等級距的傳統與核子動力潛艦,後來也買到了性能相當優秀的俄羅斯Kilo級柴電潛艦,對於太平洋地區其他國家有一定程度的威脅。然而,如果現今美國不再阻撓台灣外購潛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或許是中國獲得了「遼寧」級(原俄羅斯Varyag級)航空母艦、甚至打算自造類似艦艇。

雖然對付航空母艦最好的武器還是航空母艦戰鬥群、以及長程反艦飛彈(擁有大量航空母艦的美國當然深知這一點),但如果運用得當會十分難以捉摸的潛艦,在沒有大規模開戰的前提下,仍然是最令人擔心的威脅(如果演變到戰鬥群對幹的話,就已經是世界大戰的前兆了,大家都會避免這一點)。

所以,除了美軍自己的核能攻擊潛艇(如Seawolf級Virginia級)之外,在東亞地區培植可用的潛艦力量也是防堵中國海上武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所以,日本有春潮、親潮蒼龍級等優秀的潛艦,韓國在最近開始KSS自製攻擊潛艇計劃之前,用的是德國的209級214級潛艇;而跟中國關係已經沒那麼好的越南,也買了俄羅斯的Kilo級。也就是說,如果這是一個「潛艦包圍網」,其中最大的漏洞正是基本上只有兩艘三十年老艦可用的台灣。

Key Resolve - Foal Eagle 2008.jpg
南韓海軍的德國214級潛艇「孫元一」號。Key Resolve — Foal Eagle 2008” by U.S. Navy Photo by MC1 Todd Macdonald — https://www.flickr.com/photos/unc-cfc-usfk/3292824318. Licensed under Public Domain via Commons.

也就是說,如果先不管來源,台灣能在美國首肯下擁有較新的潛艦,或許是這個原因。

有點巧合的是,The Diplomat網站在十月初發表了一篇題為「日本將提供高度機密潛艇技術給澳洲」(按:其實包括為澳洲設計和建造潛艦)的新聞;這個新聞有兩個角度可以看:

  1. 澳洲(作為潛艦包圍網的尾端)的水下戰力有待加強;
  2. 日本已經從基本上禁止武器和技術出口的「武器輸出三原則」,去年經過安倍晉三內閣的決議,成為可以有條件輸出的「武器裝備移轉三原則」。

當時我的簡單評論是:

喂,我們也要啊。(跳跳跳)

日本從二次大戰前就已經是潛艇強國,在技術研發方面領先德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一大截。偷襲珍珠港時就已經有「美國隊長」電影一開頭時的迷你潛艇(當然推進技術沒有電影裡那麼誇張)、在戰爭即將結束時甚至還有「希望」把飛機載到美國沿海進行空襲的「母艦潛艇」)。

戰後(尤其是美國不再製造傳統柴電潛艇後),日本的傳統動力潛艇技術仍然和德國並列為世界最先進,只是受限於武器出口三原則,只能自己做了自己用。這一點現在已經有了轉機,似乎已經鬆綁,值得觀察。

雖然台灣和日本之間的關係微妙,這些產品或技術我們不見得拿得到(不然其實從個人裝備到大型「防衛性武器」,最適合台灣用的就是日本貨),但還是希望可以透過「第三方」轉移一些進來。

是的。如果台灣要在十年內讓新的潛艦部隊成軍,最理想的途徑就是從上述的日本、韓國、以及德國型號中擇一購買、或是取得技術授權在台灣生產。

由於美國本身已經不再製造柴油電力潛艇,所以已經沒有所謂美國貨;但無論買的是日、韓、或是德國產品,應該都還是會從美國過一手才進得來。

就防衛需要而言(先不管「加強軍購可能激化兩岸對立」的論點,不防中國也要防菲律賓對吧),能買到上述這些理想的柴電潛艦,是不是自行研發其實都沒有關係,不需要為了面子硬撐,有船可用比較要緊。

過去二十年來由於美國沒有、日本不能賣、韓國還沒造,所以德國的209/212/214級一直被列為首選、偶爾也有謠言傳出,而且德國也確實曾經授權給多國生產,技術轉移作業本身的難度不那麼高。

以現在的情勢來看,如果美國對於東亞潛艦包圍網的想法跟上面說的一樣,那麼理論上台灣買到日、韓、德的潛艦都有機會,至少是「可以買了」(好吧,「可以自己做了」);但實際上韓國貨還不成熟,(個人認為最適合的)日本貨以目前中日關係的敏感程度,整艦賣給台灣或授權的機會可能也不高。唯一比較能「讓大家都接受」的,或許是賣已經/準備退役的二手親潮級、或是更舊的春潮級

無論是1990年代的春潮級、或是2000年代的親潮級,對台灣來說都算是升級;尤其如果這些是熱艦轉移(使用中的艦隻直接移交)的話,狀況應該都還不錯。

但如果不放棄技術轉移、國艦國造的方向,目前似乎只有德國的214級經由美國「貿易商」轉手比較有機會。

(順帶一提,偶爾久久會有人提一下瑞典的Gotland級;東西是不錯,但一來天高皇帝遠、二來不見得適合台灣用、三來美國老大哥可能管不到,所以機會很小。)

所以?

所以回到蔡英文的潛艦支票,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1. 十年內要完全自主研發完成、量產、成軍的機會相當低;
  2. 十年內機會要高的話,是獲得日本或德國經過美國授權關鍵組件(艦身、動力系統)的銷售、生產、以及整合,搭配美國已經賣給台灣的相關武器和系統,如魚叉飛彈和Mk 48魚雷,再加上一些「自行研發」的次要組件;
  3. 購買日本的二手潛艦,但可能性不是很高;
  4. 購買德國的新造潛艦、並將部分授權台灣生產,這個的機會稍高。

如果是後二者的話,只要購買過程順利,在十年內成軍的機會比較大。

或許蔡英文先前去了趟美國,已經把一些相關細節(不管走的是哪條路、或是我們現在完全沒想到的路)都敲好了,於是回來放個「十年內自主研發」的煙幕,然後哪天東西就忽然出現在港口了。

如果是這樣,我認為即使現在的說法是虛晃一招,都算是可以接受的;也希望即使不是蔡選上,仍然是朝這樣的方向進行。當然,如果中間有什麼政治因素導致的變化,那就不在這裡的討論範圍之內了。

參考閱讀

--

--

Thinker, writer, scuba diver, motorcyclist, cigar aficionado. Was Chief Editor of Macworld Chinese. http://fred.mba, reach me at fred@tuna.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