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之後,褲子還會在嗎?

從數字看M17在美國證交所上市的新聞

關於M17直播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喊暫停的新聞,TechCrunch這則報導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字。本文算是幫自己做筆記,不是嚴謹的財務分析,也只代表個人意見。

--

報導中點出的問題

根據TechCrunch報導,M17直播平台因應證交所上市規定所提供的財報數字如下:

  • 今年第一季營收為3,790萬、但虧損了2,480萬(以下均為美元);簡單的說,就是流失了超過6,000萬美元。
  • 手頭持有3,140萬現金,僅夠維持4個月運作(意思就是,如果沒有新的投資進來,之後就是倒閉或舉債)。

    當然,如果公司一直有源源不絕的進帳或應收帳款,就比較不用擔心現金水位的問題,但因為營收缺口已經很大,所以這一點就只好暫時排除了。目前他們募集的資金在6,000萬美元左右,大約只有預定1.15億美金的一半。
  • 2017年三月底之後的一年間,使用者從150萬增加到170萬,最近處於「停滯狀態」(stagnant,原報導用詞);但同時期平均使用者付費金額幾乎加倍(如果不是人為灌水的話,ARPU加倍是很好的事)。
  • 直播收入佔91.4%,但來源集中在極少數的打賞顧客,其中前10名的顧客就佔了總收入11.8%(等於他們今年第一季每人貢獻了$447,220)。
  • 近半營收都來自前500名的顧客;而前100名直播主帶來的收入,則佔了總營收的1/3。

我的理解

如果上述的數字沒有任何人為操作(例如「前十名超級打賞乾爹」;如果是人為操作就更不用說了),你看了之後會投資這家公司嗎?

除了報導中提到這樣的營收模式「很難持續」(“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se businesses can be tough”)之外,我想只要是對財務略懂的人,都應該就可以看出這樣的營收數字和比例非常不健康。

除了鉅額虧損、現金水位不足之外,無形資產的膨脹速度非常快,一年多增加了近100倍(表2第5行。先附註一下:我雖然會看報表,但並不夠專業,有待專家指正)。

此外,簽約直播主(報表中的「藝術家」)也從一年多前140萬用戶時的999人,膨脹到三月底170萬用戶時的7719人,增加了將近8倍(表3第7行)。由於看不到其他有什麼可以列為「無形資產」的東西,所以我猜測他們是將這些簽的合約作價當做資產。

此外,報導中說的「活躍使用者增加速度停滯」,也反映在表3上:2017年3月到9月幾乎沒有成長,之後每季增加10萬人。但如果對照2017年的銷售成本(表1第4行;行銷費用應該在這一筆中),是從2016年的3,675K增加到2017年的32,918K(四捨五入,加上2018第一季的19,921K則是52,839K),是前一年期初的14倍以上。

也就是說,M17在過去一年中:

  • 簽下了近8倍人數的直播主;
  • 花了大約14倍(只是估計,要看行銷費用佔銷售成本的實際比例)的行銷費用,活躍(=比較願意花錢的)使用者增加數量卻非常有限。
  • 花出去的錢「買」回了大量的無形資產,但變現能力卻沒有相對的成長。

以我的理解,財務報表並不是一定要賺錢才好看,也有「虧得很漂亮」的,例如初期的購置和研發成本花了大錢,但都可以期待日後回收;或者目前還在虧損,但營業額和獲利能力都看得到正在攀升。我想這些都是投資人不會在意、有時候甚至樂於看到的現象。

表1
表2
表3;以上報表為公開資料(來源),感謝讀者Dao Hung Chang提供。

我也不太懂的賺錢模式

之前有人問我對這家公司的看法如何,我的回答是「不很懂這種商業模式」,所以也不知道賺錢的奧妙在哪裡。

舉例來說,報導中提到「前10名的顧客就佔了總收入11.8%(等於他們今年第一季每人貢獻了$447,220)」,也就是這些大金主一季(還不是一年喔)可以浪擲1,300萬台幣在直播主身上。

不說這些有錢乾爹,表3中顯示,最近每位付費觀眾對直播主的平均每月貢獻金額是355美元;也就是有多達三萬多人,每個月付超過一萬台幣給不是整天上線看得到、也摸不到的直播主。

也有人說些這都是「正常現象」,而我也必須說這是我不懂的商業領域,只能算算數字,無法批評真假。

註:也有人告訴我,這些觀眾和直播主之間有一些更不為外人所知的商業模式;但因為這些事情都不會出現在報表上,所以也就先假裝它們不存在了。

我不會投,但可能因為我不是金主

但問我如果有錢會不會投,我是一定不會,因為我不懂他們賺錢的模式;不過話說回來,圈錢的模式倒是一看就蠻清楚的,原因的話直接看這篇就好:

撇開我不懂的部分不談,光就數字來看,其實是看不出這樣的商業模式除了資本市場操作之外,還有什麼能長期營利的角度;而如果這麼急著進行資本市場操作的話,要嘛就是本業不好賺、要嘛就是缺現金,而且已經不太容易從大金主那邊融到錢,所以開始打散戶的主意。

當然,這是我外行人的臆測,說錯了……也沒辦法。

回頭再問一次,如果是你、你有閒錢,會投資這家公司嗎?

也有人說,真正的大金主也不會看這些,只要煙火放得夠大、會員基數夠多,總有機會可以賺到錢(至少跟沒會員的服務相較是如此);即使賺不了錢,他們也不一定在乎。而從過去幾年的一些投資案例來看,確實也有不少像這樣「買鞭炮來放」的例子。

但話說回來,發行ICO也好、上證券市場也好,基本上都是某種「群眾募資」的手法;如果股票做得起來,或許就會有巴菲特之類的大戶進場收貨。但截至現在為止,報表上並沒有看到「漂亮的虧損」、幾個數字算一算也跑出了詭異的結果(再次聲明:也可能是我不會算,請專家指正);而股民似乎也還沒打算出手。

對於這件事,我的朋友Bruce是這樣說的:

(個人不負責任解讀):Streaming 業務佔了98%以上,表示Paktor是個募了大錢但沒有業務產出的公司. 因此開始用錢買數字, 買17經營權跟Goodnight都是為了衝刺這個數字,買了17之後發現:幹這沒這麼好賺,因此就開始靠自己跟金主的乾爹帳號灌水衝營收帶人氣,想說撐到IPO大家拿錢走路皆大歡喜,沒想到美國這些機構投資人沒這麼好騙,最後掛牌當天沒人要當韭菜被你收割,所以只好喊停。

好吧,他講得比較直白、他的工作性質也比我有資格這樣說,大家就參考一下。

總而言之

有時候資本市場的操作就像搭公車一樣,重點不是大家都要一起搭到終點,而是在對的地方上車、對的地方下車;這不足為奇,但搭上保證能跑到終點的車還是很重要的。

因為本文中的新聞還在進行中,可能會因為新的資訊來源而改口,還請查照。

參考閱讀

以下是本文在Facebook上的原始內容,這裡的版本經過增修;貼文後面的回覆相當精彩,有部分資料也來自回覆內容,謹此致謝。本文只從數字角度來看,回覆中還有讀者提出諸如:

  • M17已經打垮其他同區域的競爭平台;
  • M17如果有機會繼續發展,將會與規模更大、資金更多的中國直播平台競爭;
  • 之後像是Facebook這樣的超大恐龍也可能加入市場競爭……

……等等觀點,但本文就涵蓋不到了;未來您可以參閱更多其他專家在這方面的討論。

--

--

Thinker, writer, scuba diver, motorcyclist, cigar aficionado. Was Chief Editor of Macworld Chinese. http://fred.mba, reach me at fred@tuna.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