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介面中的「OK」

我在過去一篇文章的回覆中,提到過對於電腦軟體介面按鈕上常見的「OK」這個詞,在尋找適當對應翻譯時的問題:

Fred Jame
Published in
4 min readMay 4, 2007

--

「確定」確實也是(「OK」的)常見的譯法之一,不過不幸的是,它也是我說的那種有不適用情形的譯法。舉個例子好了:

問:「請問你願意嫁給我嗎?」

答:「確定」

這樣就有點奇怪吧?是確定「要」還是「不要」呢?也許我就是「確定」當年的始作俑者,不過我已經不太確定了。 :)

如果保留「OK」我是贊成的;不過如果可以依照時機不同,有不同的翻法會更貼切,然而這又違反了軟體介面統一的原則……。

Andy Hertzfeld(Mac電腦的早期系統設計師之一)發表於Folklore.org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則揭露了當初介面設計師為什麼決定捨棄原本的「Do It」(「進行」?)而改用「OK」的秘辛:

(某位參與新介面測試的使用者對著電腦生氣),於是測試主持人中斷測試,問他為什麼生氣。這位使用者回答:「我又不是『dolt』(呆瓜),為什麼電腦要叫我呆瓜?」

原來這位使用者沒看清楚第一個字母大寫的「Do」和「It」之間的空格,尤其又在電腦畫面使用黑體字的情況下,大寫的「i」和小寫的「L」十分相似,所以會以為是電腦正在用「呆瓜」罵人。

在考慮之後,設計師決定將表示「肯定」意思的按鈕,改為原本因為令人覺得太口語的「OK」字樣來取代;後來的測試也顯示,「OK」所造成的混淆問題變少了。

雖然以英文來說,口語的「OK」讓問題變少了,不過至少在中文裡面得花點功夫;在日文系統中,「OK」過去經常翻成語意同樣略微模糊的「はい」(「是」或「好」)。

或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OK」的翻譯其實是個小問題、目前許多地方直接保留原文反而解決了困擾;不過從使用介面設計的角度來看,語意明確、甚至帶有解說功能的介面字串,不僅能節省判斷時間、甚至能夠避免因為混淆而出錯。

在前面引用的原文中也提到,早期電腦圖形介面的使用者在遭遇「Do It」和「Cancel」(取消)的時候,會以為「Cancel」才是繼續進行的意思。

這是因為早期圖形介面電腦在顯示需要使用者操作(例如選擇要開啟的檔案)的對話框/盒(dialog box)時,經常使用不能直接切換到其他軟體的「modal dialog box」設計;也就是說,只要使用者沒有做正確的操作,就會卡在那個步驟上。

當使用者不瞭解什麼是「Do It」的時候,就可能會認為意義明確的「Cancel」是結束目前步驟的方法;以早期的設計而言,如果誤按「Cancel」(例如關閉檔案時取消儲存動作)就可能會導致花許多時間做出來的心血付諸東流。

Old-fashioned interface
舊式風格的操作介面

設計比較新的電腦圖形介面,由於介面技術的進步、以及系統資源比較豐富,所以已經逐漸捨棄凡是「好」就用「OK」通吃的做法,而是負責列印的按鈕就標「列印」、負責存檔的按鈕就標「儲存」,更加清楚明白。

New-fashioned interface
较新風格的操作介面

往後或許會有跨越語言的符號介面、甚至根本無須標示的「人性」操作方式,也就沒有現在這些問題了;不過在這樣的東西出現之前,即使是介面上的一個字,可能造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

--

Thinker, writer, scuba diver, motorcyclist, cigar aficionado. Was Chief Editor of Macworld Chinese. http://fred.mba, reach me at fred@tuna.to .